YouTube 說書頻道、專業知識部落格、或者近年在台灣開始流行的 Podcast 都一年比一年熱絡,還有永遠看不完的 Udemy 或 HaHow 線上課程,現代人們取得知識的方式超級多元,同時卻也開始更加「速食」,如果試著問自己:「這週讀過的所有文章,我學到了什麼?」,你可以清楚回答嗎?
如果不能,你就跟我一樣、無意間陷入了自以為懂的困境!「輸出」就是這個困境的解決方案。
這篇筆記記錄了我在《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所學的輸出觀念,寫下為什麼學習者都該重視輸出、輸出究竟有什麼威力、以及如何實踐。
你無意中陷入的困境:零輸出#
看完書之後,什麼行動都沒有,和過去完全沒有不同
這樣不叫「自我成長」,充其量是「自我滿足」罷了
我看過很多積極追求自我成長的人,他們積極地閱讀好書、參與講座、也主動向專家請教,但是這些人之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地踱步,即使相當努力,能力、事業、或者專長都沒有真正飛躍性的成長。《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這本書對這種狀況提出了解答:缺乏「輸出」。
作者的舉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請想像以下兩種人,哪種才是你期望的學習與成長?
- 每個月讀 3 本書,並且能夠說出這 3 本書的重點
- 每個月讀 10 本書,但是說不出任何一本書的內容
我相信大家都看得出來,吸收並記得每本書的知識、到達能夠開口與人分享的程度,這樣才是我們想要的學習成果。然而,我們在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的時候,常在無意間陷入零輸出的困境,例如,「本月目標是閱讀 10 本書」,這樣的學習目標並沒有好好定義什麼叫做成長,最後只會跟上面的例子一樣,即使讀完了 10 本書,也只是自我滿足,而沒有達到實質成長。
你該多花點心力在「輸出」!
(Source: Pixabay)
本書作者提出,要改變自己與改變世界,只能透過「輸出」。說、寫、還有行動是輸出,讀跟聽則只是輸入。唯有透過輸出,才能改變世界、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就;也唯有透過輸出,才能改變自己、脫離「窮忙學習」、創造真正的自我成長。
以下將分享為什麼輸出能夠幫助我們突破成長停滯的困境。
輸出的威力#
《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的作者樺澤紫苑是一名精神科醫師,他也是個非常高效率的斜槓族,每年出版書籍、舉辦講座、經營社群媒體每日更新等等,同時還能保留學習新知以及休閒的時間給自己,他能兼顧多個領域的秘密就是「輸出」。在這本書中,他基於他的科學專業以及親身經歷,說明堅持「輸出」對於個人成長可以有多大的威力。筆者在此摘要我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三項。
「運動性記憶」#
資訊進入大腦後,有些會成為短期記憶、稍縱即逝,只有部分能進入長期記憶。我們該怎麼控制資訊、讓學到的重要知識都儲存在大腦的長期記憶中呢?作者點出:要在獲得資訊的兩到四週內,經常運用新知識,大腦就會把該知識視為重要訊息、儲存到長期記憶。
運用知識的實際作法,就是輸出。作者認為,輸出是一種「運動」,利用寫或說的輸出來學習,會透過身體活動來獲得「運動性記憶」。例如,學習英文單字的時候,光是默念、讓單字像跑馬燈一般在腦海中晃過,這種背誦過一會兒就忘了;相對地,如果是把單字寫在紙上、或是大聲唸出來的輸出學習,讓手部與口部肌肉都參與學習的過程,知識就更活躍的被運用、也會更牢固地被大腦記住。
筆者過去補習日語的時候,對輸出帶來的運動性記憶特別有印象。我的日文老師每次介紹完新句型與文法之後,就會一個個指定同學,要學生使用剛學到新句型造句、並且大聲唸出來。我造出來的日文句子會錯誤百出、經常被老師糾正,神奇的是,每次下課後回家的路上,我都能像反射動作一般、毫不費力地重述剛剛被老師矯正了半天的造句,也因此深刻的學會新的日文文法。
取得回饋#
回饋就是檢視與評估輸出所得到的成果。
回饋對於自我成長不可或缺,即使輸入知識後、也認真執行了輸出,如果沒有回饋、自我檢視,仍是徒勞無功。就像寫完習題之後,沒有對答案,那怎麼會知道自己哪裡搞錯、哪裡沒搞懂呢?
要為輸出做到有效的回饋,最重要的是要克服弱點、以及發揮所長。搞不懂「為什麼」的知識就是我們可以學到最多的知識,所以不懂的地方要投入更多時間找答案,作者更點出了「解決疑惑」本身就是一種成長。而擅長的知識要進一步學習更高難度的內容,可以尋找更難的應用題來挑戰、也可以延伸此知識閱讀其他相關書籍。
筆者好豪學習日文的時候,為了提升發音能力,會自己念課文、並且用手機錄下來,之後再重新聽自己念日文的口音、還有課本錄音檔的標準發音,仔細比較到底哪裡不一樣,把發音、或者抑揚頓挫不正確的地方在課本上圈起來,如此就累積了重要的回饋資料,我可以找到自己發音的弱點加強練習。
真實的成就感#
如果只說自己讀過 10 本書,但是一點內容都講不出來,這種學習最終只剩下空虛感與虛榮。那究竟怎麼知道自己實質成長了多少?如何真正獲得成長的成就感呢?
《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提及:成長取決於輸出量的多寡。紮實地執行輸出,才表示大腦學會了新資訊、也確實記住了,成為知識成長的養分。
如果你輸出的對象是自己,你可以馬上知道自己記住了多少新知,確實感受到實力提升、或者產生新的行動;如果你輸出的對象是他人,例如在 Facebook 寫出自己看書的心得,你的輸出就已經開始對其他人產生幫助、改變了世界!
輸出與輸入是一個正向循環,輸出的成果將會促進成長。輸出不只可以獲得真實的成就感,還可以得到來自他人或自己的回饋,知道自己該如何獲得新的輸入,讓成就感與回饋成為自己新的學習動力。
「讀一本書」如何輸出?#
輸出實際上該如何執行呢?《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書中寫的面向實在太多,筆者特別想學的是「讀一本書」可以如何實踐輸出,所以在此筆記寫下書中所提及的相關方法。以下的條列依照操作難度由簡單到進階排列:
- 寫出書中重點與摘要
- 寫出自己的對此書的想法或批判
- 從書中找出想要改變自己的行動、並實踐
- 向親友介紹此書、以及分享自己的想法
- 在社群媒體或部落格分享讀書心得
最重要的是,作者強調輸入與輸出的黃金比例為 3:7,雖然這個數字不管是用投入心力或者時間來計算都有點模糊,核心要點在於為輸出下的功夫要大於輸入。例如,如果花一個小時讀一本書,那就該花兩個小時寫心得筆記或者解習題。每個學習階段都把這個黃金比例放在心上,才不會再度陷入自我滿足、或者輸出不足的低效學習窘境。
(延伸閱讀:把讀書所學輸出成任務導向筆記的《防彈筆記法》)
結語#
說與寫的輸出可以幫助你強化記憶、利用回饋成長、並且獲得實質成就感,然而,我認為輸出是個知易行難的概念,要從輸出中獲得好處是需要花很多心力練習的!
筆者平常在閱讀書籍的時候,躺在床上翻閱一個小時就能看完書,覺得看書輕鬆又愜意。但是,當我激勵自己要在部落格分享讀書心得後,常常一坐在電腦前寫就花超過三個小時,動筆寫才發現自己這個章節沒看懂、那個章節搞不懂為什麼。也是在經過這個輸出的辛苦環節之後,只要是我寫過讀書心得的部分,我都能隨時輕鬆地回想該章節重點,也更能將知識舉一反三、與其他地方所學連結。
因此,筆者覺得輸出的練習相當費力,但是絕對值得投入!
《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這本書不只是用科學知識具體地說明為什麼執行輸出是最有效的學習,他更是一本輸出的行動指南,對於人際溝通與寫作兩大面向,作者提出了許多他親身實驗之後、證實有效的輸出方法。如果你有心執行輸出,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請務必讀一讀這本好書。
作者針對「輸入」也有另一本著作提出他的見解,如果你喜歡他的寫作風格,也推薦你一起閱讀:《Input:激發最大學習效率的輸入大全》。
你正在鑽研學習方法嗎?以下兩篇關於學習技巧的讀書筆記,我相信對你有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篇讀書筆記,歡迎追蹤好豪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我會持續寫下我讀到的新知識、實踐輸出與你分享。
也請點選下方按鈕,將本文加入書籤、分享這篇筆記給你熱愛學習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