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到值得推薦給股票投資新手的書籍,《我的職業是股東》這本書幾乎都會被提起,我也基於好奇買來拜讀。我閱讀之後的一句話心得是:
這本書是白話的投資學教科書!
作者林茂昌結合了他的金融業資深從業經驗與投資智慧,全面地介紹股市的生態以及多種投資風格。可貴的是,這本書不會直接教你某種投資方法,而是用實戰經驗加上學術理論,客觀地講述各種投資策略如何能賺錢、又會有哪些賠錢的可能性會令人忐忑不安,讓讀者依照自己的個性、考慮自己適合哪種投資策略。
筆者好豪對 ETF 投資有興趣,從《我的職業是股東》學者般的寫作風格中,學到了很多讓我更穩定投資心態的理論,因此,在這則筆記裡,我會簡短摘要此書在說些什麼、將大部分篇幅用來介紹作者對 ETF 投資的獨到見解。
白話的投資學教科書#
跟投資理財有關的書那麼多,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大多數會引人注目的投資書籍,都是教學特定投資策略、教人如何能發財,而這本《我的職業是股東》的目的是讓讀者一次了解多種投資方法,把重點放在各投資方法背後的理論、以及優勢與劣勢,書中提到的方法可概括為:
- 成長股投資:發掘股市新星、目標是十倍以上獲利
- 價值投資:計算出公司的長期競爭優勢、耐心長抱
- 技術分析:從歷史數據尋找進出場訊號
- 被動投資:覺得自己打不贏大盤、那就投資大盤
- 股災入市:黑天鵝理論,危機會比你猜想的還近
我喜歡此書有兩大理由:理論與經驗結合以及「防身之道」。
筆者好豪在大學研讀過投資學教科書,閱讀《我的職業是股東》的過程,驚訝地發現書中的內容提到了很多經典的投資學術理論,例如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碎形幾何、繼續經營價值計算等等。作者林茂昌介紹這些學術理論不是為了掉書袋,而是指點出用學術理論來理解股票市場的方法,作者不會用複雜的學術語言或數學公式,書中以他的投資經驗白話地解釋理論如何適用於真實市場,更會引用台股數據加以佐證。與其說這是投資教學書籍,我覺得《我的職業是股東》更像是 Discovery 紀錄片,客觀地為讀者導覽股市的生態系。
除了介紹投資策略,此書更強調防身之道。引用作者調侃的說法:「Shit happens.(鳥事會發生)」,投資者容易受獲利蠱惑,只看到有多大的賺錢機會、而忘記或忽略同時存在的賠錢可能性。只要有一分錢投入股市,每一天都必然存在危機。本書提到的每一種投資方法,作者都會介紹可能會遇到的難關、或者需要跨越的心理障礙,並以自身的投資經驗提示幾種避免在股市中受傷的方法。
本書內容,我將在下方心智圖摘要重點。
接下來的筆記,筆者好豪將著墨於我自己閱讀此書最有收穫的部分:作者對於 ETF 的看法。
ETF 投資需要不看盤的耐心#
筆者好豪偏好 ETF 投資,因為這種方法簡單、紀律容易遵守。然而,簡單的方法也是有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要避免被飆股誘惑、擔心 ETF 有朝一日泡沫化等等。對此,《我的職業是股東》書中的理論與投資實務經驗將強化我們投資 ETF 需要的耐心與毅力。
列維飛行#
著名的《漫步華爾街》書中提到的隨機漫步,說明股市每天的變動都是常態分配,如果是完美的效率市場,股市的資訊都反映在價格上、每個人都買得到自己想要的股票,那麼,就算遇到崩盤也應該是一天天、一步步慢慢下跌 — 現實的崩盤當然不是如此!
《我的職業是股東》介紹了列維飛行理論:鳥類在叢林中飛行,會在某一區盤旋覓食一段時間,等到該區食物資源耗盡,會突然往某個方向飛行一段長距離、再開始下一段盤旋。股市更像是列維飛行,有很多時候在同一區盤旋(盤整)、在某幾個時間點才會長距離飛行(大幅漲跌)。
列維飛行的性質也可以用 冪次法則(長尾理論、80/20 法則)來理解:事物發展的規模越大、頻率越少,兩者成反比。作者引用台股數據說明:台股 80% 的價格漲跌幅變動、只來自 45% 交易日。
真正有影響力的漲跌幅來自於少數時候的「長距離飛行」、大部分時間只是盤旋,並且,那些大漲大跌可能是源於股市的狂野、而不是單純地「反映資訊」。列維飛行理論以及數據驗證給我們啟示:
若是沒有花很多時間做功課理解市場,每天睜大眼看盤,至少有一半是在浪費時間!
假如你跟筆者一樣選擇 ETF 投資,耐心地讓績效隨著時間發酵就好,別看盤了!
大盤真的很強,那就盡力跟好大盤#
「看好電子股就買電子股 ETF,這種方法不是不好,而是已經偏離了基本概念。」
「根據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市場本身就是個有效率的投資組合,我們要買的是能代表整個市場的大盤 ETF。」
問題在於,投資大盤指數 ETF 的人,看到飆股或熱門基金,總是會覺得心癢,以筆者撰寫此文的 2021 年初而言,總是會出現「投資台積電就對了」、「ARKK 基金 比大盤強多了!」這些說法,誘惑著筆者這種只投入大盤的被動投資者。
對於這些誘惑,《我的職業是股東》提出了反向思考:
當各家主動式選股基金都在宣稱要「打敗大盤」,更顯示出「打敗大盤」是多麽困難、多值得拿出來說嘴的事
我們不該忘記真正的現實:很難有主動式基金績效長期打敗大盤指數,尤其在作者林茂昌蒐集的資料中,能打敗大盤的主動式基金數量更是逐年減少。
如果我們的投資組合就是大盤 ETF,就不用怕被大盤打敗,聽起來很「平均水準」的大盤市場報酬其實並不平庸,只跟著大盤指數績效就能超過許多主動式基金!更別說大盤指數基金工具還有其他好處:選擇簡單(例如 0050)、成本相對主動式基金低廉、許多主動式基金還會在投資組合裡面加入 ETF 來讓績效看起來更穩定!
簡短補充投資知識:
- 被動投資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在台灣通常指 0050 或 006208,完全跟著大盤指數,只會被動、機械式地調整追蹤誤差
- 與此相對的是主動式基金,由專業基金經理人根據其投資策略與市場判斷來選股操作
被動投資泡沫化?#
現今,有太多書籍或者投資教學在提倡 ETF 以及被動投資的好處:不用費心研究、管理價格低、歷史績效都遠勝定存。那會不會有朝一日,所有人都只買 ETF,使被動投資泡沫化、變成新的危機?
作者林茂昌的觀點是,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會彼此平衡:
「當大家都採被動式投資,就會為主動式投資創造獲利機會。」
要是大家都買全市場指數而不研究基本面,會造成市場價格脫離實際價值、市場失去效率。全部的人都只交易 ETF,就像所有股票都被綁在一起跑兩人三腳、齊漲齊跌,但是各家股票的漲跌幅實際上不可能一樣、全部人都買 ETF 讓全股市一直上漲也不怎麼合理,例如,權值股有可能因此被高估,有見地的投資經理人終究會發現價值脫離的現象,自然就會離開被動投資,轉向主動選擇投入被低估的股票、或者放空被高估的股票。因此,《我的職業是股東》作者認為被動投資不會泡沫化,因為主動與被動投資會相生相剋,當一方過度成長、就是另一方起死回生之時。
要確認被動投資是否泡沫化也可從實際數據探討,就 台股 2020 年資料 而言,ETF 在集中市場的成交值佔比也只在 10% 左右,這個交易量只能說 ETF 投資熱門,短期內或許難以斷定為泡沫化。被動投資愛好者,近期依然可以善用 ETF 工具,不用太擔心被動投資泡沫化問題。
結語#
市場上有這麼多理論,就是因為沒有一套理論或投資策略可以 100% 獲勝、不同個性的人適用不同的策略。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我的職業是股東》可以讓你學習各種風格投資策略背後的思考方式,從多樣角度理解股市是相當有趣的!
此外,如果你跟筆者好豪一樣偏好簡單(或者說無聊)的 ETF 被動投資,這本書介紹的列維飛行、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等等,也強調了被動投資的背後動機及其所需的耐心,可以讓讀者更進一步調整 ETF 無聊投資的心態。
雖然本篇筆記在探討如何強化 ETF 投資的心態,作者林茂昌自己的投資策略則是和巴菲特相同 — 投入價值投資,就如《我的職業是股東》書名,找尋市場價值被低估的好股票、成為股東,耐心地長期持有。如果你想了解作者縱橫股市多年後,為何選擇價值投資、如何準備好心態從「冷門股」獲利,那麼《我的職業是股東》就更值得你一讀了!
你正在研究投資理財嗎?筆者認為保護自己的資產跟積極投資開源同樣重要!推薦你閱讀好豪撰寫的 保險超入門指南—《平民保險王》讀書心得,增加自己的保險理財知識!
如果你是還在建立理財觀念的超入門新手,《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書中介紹了 17 項超重要的致富觀念,也推薦你閱讀我的 讀書筆記、建立正確的金錢管理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