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懷疑人生 —《逆思維》

by 好豪
Published: Updated:

在 iPhone 出現以前,加拿大科技公司設計的「黑莓機」曾經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手機、在行動裝置市場一度創造巔峰,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手上都拿了一支,然而,在 2007 年 iPhone 發表之後,黑莓機的市佔率一路下滑、直到現在已不再生產。有些諷刺的是,黑莓公司失去領先地位的最重要理由就是它曾經領先,公司固守於過往的成就,即使 iPhone 這個強勁對手已經證明使用者對家庭娛樂功能的青睞,黑莓公司還是相信自己的客戶跟以前一樣重視商務與工作用途、一味嘗試複製以往的成功模式,因為曾經領先而不願重新思考產品市場、不試圖改變策略,黑莓機最終被其他產品超車。

《逆思維》這本書的核心是對「不願重新思考」提出警告,思考方式停留在舒適圈與害怕改變,會限縮我們提升知識與能力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會讓我們看不見更多成功的機會。

除了對於想法與知識需要重新思考,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認為作者提出的職涯再思考觀點非常有趣。因此,這則讀書筆記將先介紹《逆思維》的核心觀念「達克效應」是什麼,以及缺乏再思考會對我們的職涯造成什麼傷害,並且寫下為什麼用人生「健康檢查」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維持對工作的熱情。

達克效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越聰明的人跌得越重

《逆思維》

我認為《逆思維》全書的核心觀念可以用 達克效應 來概括。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說明一種井底之蛙的現象,人們在能力不足的時候,有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甚至存在優越感,以為自己已經足夠聰明與優秀、勝過了其他人,但能力實際上還不夠水準,只是一種無法正確評估自己能力的認知偏差。

小心不要困在「笨蛋山頂」(Peak of “Mount Stupid”)
以為自己知道的夠多、實際上卻只見過知識的冰山一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也曾經困在上面這張達克效應圖示的「笨蛋山頂」。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雖然就讀商管相關學系,仍跨科系嘗試修了 C++ 程式語言設計的課,努力了一個學期後拿到了 A 的成績,當時我沾沾自喜地想:「哎呀,原來資工系的科目也沒這麼難嘛!」,這非常顯然就是在能力不足時產生虛幻優越感的典型範例,而我之後修習更多資工課程經歷的辛酸也證明了這一點。

《逆思維》這本書強調,我們必須對於知識保持謙遜,並且不斷懷疑自己所相信的事物。習得新知會讓我們感到喜悅,這種喜悅也容易使人陷入驕傲與過度自信,如果我們故步自封於現有的知識,看到任何事物都想用這些既有的知識來辨識、或者解決問題,視野將會變得非常限縮,過去的努力學習反而因為驕傲而成為牢籠,當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將會阻礙接觸更多新資訊的契機。

筆者好豪是個喜歡練習單槓的人,我認為拉單槓可以很有效地訓練背部肌肉。我去年首次嘗試 抱石攀岩 運動時,我雙手一放上牆上的石頭,立刻覺得動作很像在拉單槓,便利用練習單槓的經驗、啟動背肌的力量順利爬上頂端。當時是第一次玩攀岩,就能流暢地爬上牆的最高點,不得不承認,我當下有些驕傲、覺得自己平常練習單槓是有成果的。然而,攀岩場的教練看了我的動作後,他的教學給了我當頭棒喝:應該要活用腿部肌肉「蹬」向下一顆石頭!聽完他的講解我才理解,專業的攀岩者會運用腿的力量來幫助自己提升肌肉利用效率,才能在攀岩牆上爬得更高更遠,我自傲的背部肌肉單槓訓練卻讓我困在達克效應的「笨蛋山頂」,即使是可行的方法,實際上限制了我挑戰更困難攀岩路線的機會。

除了面對知識與技能要保持謙遜、要不斷檢視自己還有多少「不知道」,作者在書中提出,對於職涯與人生的熱情也值得經常重新思考—你正在追求的真的是你的夢想嗎?

「你長大之後想成為什麼?」

《逆思維》的作者 Adam Grant 在書中提到,「你長大之後想成為什麼?」是他小時候最討厭的問題,這點引起了我的興趣。

作者整理了幾個反問,看到這些問題就會知道「你長大之後想成為什麼?」是多麽諷刺的問題:

  • 你認為問一個只認識 5 種職業的孩子 20 年之後想成為什麼,是聰明之舉嗎?
  • 你想要孩子執著於一條他們可能會痛恨的職業道路嗎?
  • 你想要孩子認為身份認同只跟職業有關嗎?
  • 你想要孩子認為世上只能找到一種工作能讓人生快樂嗎?

當我們問一個孩子長大之後想成為什麼,彷彿在告訴他們,你必須立刻選擇這輩子 70 年的工作生涯該投入哪一件事,仔細想想,不是有點荒唐嗎?長期投入一件事並沒有錯,但只有斟酌思考後的長期投入才會令人快樂,對於思考能力還不足的小孩子,催促他們早早選擇一個職業,會使他們來不及思考就開始過度投入。《逆思維》提醒,這是 早閉型認同 的危機,孩童只聽長輩建議,毫不懷疑地投入職業生涯、相信這麼做是正確的,可怕的是,等到這些孩子長大的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投入這些職業生涯並不快樂,往往已經虛度了許多光陰。

別問孩子「你長大之後想成為什麼?」,這是最爛的問題
就好像長大是有限的,好像你成為了某個職業或身份後,人生到此就結束了

蜜雪兒.歐巴馬
值得嘗試的職業生涯有無數多種
要求 5 歲的孩子決定其中「一種」,不是很奇怪的事嗎?
(圖片來源:Pixabay

「你想成為什麼?」不只對孩子是個糟糕的問題,對大人也是。職涯選擇跟尋找靈魂伴侶不一樣、你不需要專情於單一個選擇,尤其產業的汰舊換新速度越來越快,有可能你心中最理想的工作根本還沒被發明、或者你曾經理想的工作已經慢慢被淘汰。十年前,我完全無法想像騎著機車外送美食可以賺取比坐在辦公室打電腦還多的收入;十年前我也無法想像,人工智慧 ChatGPT 可能 開始取代 最基層律師的工作。

因此,即使我們已經在某項職涯道路上努力著,也應該避免自己陷入早閉型認同,要在奮勇向前的同時,保持對人生熱情的懷疑與再思考。全力投入與保持懷疑,這兩個矛盾的想法該怎麼平衡呢?《逆思維》提出了人生「健康檢查」這個簡單、好執行的做法。

為人生規劃安排「健康檢查」

要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一項知識,我們可以用 費曼技巧 來檢驗。如果是人生,又該怎麼檢查自己是否走在理想的道路上呢?《逆思維》作者認為,我們可以每一年為自己安排人生規劃的「健康檢查」,對自己正在追求的目標提出問題:

  • 你是什麼時候訂出了現在的志向?在那之後,你的志向有任何變動嗎?
  • 你在目前職場的成長是否逐漸停滯?是該改變的時候了嗎?
  • 尋找在你的專業領域之外令你欽佩的人,他們的實際工作是否更接近你的人生價值?

這項健檢的核心,是要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理解正在追求的職涯與熱情,或者知道自己有沒有朝著理想方向成長,透過健檢避免陷入過度自信、困在「我現在做得不錯,所以這就是我的理想工作」的「笨蛋山頂」。《逆思維》也強調不要因為過往成就、或者周遭人們的認可,而害怕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涯,如果發現目前的職業不適合,的確會有放棄時間、薪資、身份地位等等風險,但是,損失兩、三年的光陰,總好過浪費接下來 20 年都不快樂的時光!

趁身體健康還沒有出現之前,要建立健康檢查的好習慣,人生規劃的健檢也是,我們需要積極主動安排,例如在行事曆設定每年一次的提醒自己該「懷疑人生」,否則,等到在同一個工作投入幾十年後才後悔,更可惜了這段歲月。


「未來五年的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過去有好幾位職場前輩都告誡我,要時時思考這個問題。看完《逆思維》這本書,我猜作者說不定會吐槽這句話、認為這句話也是一種早閉型認同。

我認為,只要依照《逆思維》的建議做好人生規劃的健檢,「未來五年的自己」依然是個好問題。這個問題確實幫助我們敢於設計夢想、設定更大膽的長期目標,我們需要用「未來五年」問題來確認自己現在正在邁出足夠大的步伐、而且這個步伐是通往目標的道路。但是,長期目標可能會改變,不見得是因為自己不懂得設定目標、或者意志不堅定,而是時間與環境會改變我們的熱情與規劃,所以,我們需要配合人生健檢,提醒自己維持開闊的心胸、觀察其他方案的可能性,避免自己一頭栽進錯誤或過時的目標。

結語

《逆思維》這本書以達克效應為核心,介紹了個人知識、人際溝通、還有團體文化為何都該鼓勵重新思考。而我在此書學到最多的是對職涯的再思考,自己將「成為什麼」看似是在建立長期目標,同時也可能困在早閉型認同危機,我們容易忘記探索不同人生可能性,錯過讓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機會,因此,我們需要定期為自己的人生規劃安排再思考的健康檢查,以提醒自己要用開放的視野、主動蒐集過去不熟悉的資訊。

最後,《逆思維》關於「成為什麼」的問題還提出了一項重要的見解—我們應該重視「做什麼」而不是「成為什麼」。真正重要的是思考自己信仰什麼價值、或者想要用某種方式過生活,而不是先思考想要什麼頭銜。作者用他的表弟舉例:他從幼稚園起就受到家人價值觀的影響,決定成為一名醫生,長大後他也的確做到了,但是醫生高壓力的生活方式磨損了他對生活的熱情,執業了好幾年他才學會質疑自己為什麼要當醫生。他發現,他的熱情不是「醫生」這個光鮮亮麗的頭銜,而是「想要幫助人」的行為,因此,他在經過了多年的掙扎後才終於決定離開醫生職業,創造了自己的醫療照護事業,用更大的規模幫助更多臨床醫師與醫療機構。

不是非得要擁有某個頭銜、我們才能實踐我們的熱情,就像不是非得要成為醫生才能幫助人一樣,《逆思維》提醒我們,「成為什麼」這個職涯問題非常值得我們一再重新思考。

think-again 《逆思維》(博客來連結)


如果你正在反思自己的目標規劃,我相信以下這 3 篇文章會對你有幫助,推薦你參考我的讀書筆記:

最後,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的話,歡迎追蹤好豪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我會持續分享我的讀書筆記;也可以點選下方按鈕,分享給喜歡讀書、學習新知的朋友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