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寵物到「伴侶動物」 —《帶牠回家的路上》

by 好豪

最近朋友領養了兩隻貓,其中一隻布偶貓那勾人的眼神,真的會讓我整個人融化。我很喜歡貓,那天與這兩隻美麗貓咪處在同一個房間,我感覺很幸福,我很想摸摸牠們,卻從來不太敢真的伸手去摸,因為我總是在想—貓咪說不定其實不想被我摸?

這正是《帶牠回家的路上:行為獸醫師想告訴你的十一則故事》這本書的主旨:寵物可以是生活中的伴侶,但他們不是生來就義務要被我們「寵」,動物會有不同的習慣與需求,牠們的表達方式對我們來講並不直觀,如果我們又擅自用人類的觀點去揣測牠的心情,我們即使自認做出「寵愛」動物的行為,在動物的眼中或許反而是無理與霸道。

在 2024 年的台北書展,《帶牠回家的路上》是賴清德副總統的 選書之一。這則筆記是我閱讀後的心得,我將會簡單先介紹這本書的背景,接著與你分享我在書中學到的重要課題,包括「伴侶」與「寵物」的差別、我們「人類思維」可能造成的誤會、還有與伴侶動物一起生活該有的期待。

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貓、狗、兔子,喜歡身邊的可愛動物,我相信你將跟我一樣,從這本書學到很多新的價值觀。

圖片來源:好豪

《帶牠回家的路上》介紹

《帶牠回家的路上》是由 徐莉寧 獸醫師所著(Facebook 粉絲專頁),是一位專攻臨床動物行為研究的資深獸醫師,在書中她分享了許多她在臨床工作獲得的經驗和心得。她認為,寵物行為問題的根源,經常來自於人與寵物之間的誤會溝通不良。因此,要解決寵物行為問題,首先要了解寵物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義。

這本書由 11 則徐醫師為飼主諮詢的小故事所構成,雖說是一本關於動物的書,這些故事事實上都是從飼主的苦惱出發,有人期待狗狗可以更聽話、有人為了讓貓咪活得更健康而焦慮到失眠等等,這些故事不是為了賺人熱淚而寫,而是要強調這些愛動物心切的飼主急著「解決」問題,而忽略要好好「釐清」問題、沒搞清楚動物們究竟為什麼這麼做。

《帶牠回家的路上》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動物與飼主的故事集,更是我們與動物之間關係的深刻省思。每則故事的後半段,作者都根據她的動物行為專業,點出造成飼主苦惱的盲點、以及如何找出對人與動物都好的解決方向。


牠們是「伴侶動物」,不是寵物或玩物

當我們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時候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毛孩子身上
《帶牠回家的路上》

在這個忙碌而煩悶的世界裡,許多人都在尋找一份「無條件」的陪伴,一份溫暖而真摯的情感。而許多人所選擇的方式,就是通過與動物建立起親密的關係。然而,生命都是平等的,人類以外的任何動物不是生來就必須「無條件」愛你、或者「無條件」接受我們的愛。

許多人養寵物,只是把它們當作寵物或玩物,期望、甚至強迫寵物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這對動物來說不公平,動物並不是人類的附屬品,牠們擁有自己的個性與獨特行為,這些都需要被尊重

一隻我不認識的貓貓,牠超美
(圖片來源:Unsplash

徐醫師在書中強調,對於那些願意與人類共享生活空間的動物,她相信更該被稱為「伴侶動物」、而不是寵物。就像人與人之間接受彼此生活習慣差異一樣,「伴侶」一詞期望的是人類也耐心理解動物的個體差異、以及優點與缺點,更重要的是人與伴侶動物需要互相尊重與包容,追求互惠的關係,而不是片面、主觀、霸道地「寵溺」。

《帶牠回家的路上》的每則故事,幾乎都是「伴侶動物」概念的體現。在作者親身與飼主還有動物們的互動之後,感受到這項概念眼下仍不夠普及,這也正是徐醫師寫這本書的初衷之一,她希望我們正在讓每個人都更理解動物平等與尊重的「路上」。


「人類本位主義」:動物的心情,哪是凡人猜得到的?

我在讀這本書的期間,正好聽到 Podcast《股癌》主持人在節目中分享自己帶狗狗出門玩耍,充分感受到「狗狗真的會笑」,或許他看到狗狗咧開嘴的樣子很可愛、或許他看到狗狗興奮地搖著尾巴,所以相信家裡的狗狗很開心,但我們是人類、沒有人能透過狗的眼睛看世界,真的能這麼簡單地斷定動物的喜怒哀樂嗎?

狗狗真的是開心的在「笑」嗎?
(圖片來源:Unsplash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們國高中的國文課大多聽過這則軼事,我們卻仍經常用人類的思維去主觀揣測動物的想法和感受。

  • 「狗狗咧開嘴,牠肯定是在笑」
  • 「貓咪靜靜地待在那不動,牠應該感到很安全」
  • 「兔子蹦蹦跳跳的,牠很喜歡這個新環境吧」

我想,這些都是「人類本位主義」,只是把人類情感投射在動物身上,明明人類和動物是不同的物種,彼此的思維方式必然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卻常憑自己的想法來理解牠們,往往會導致誤解

這並不見得代表人類很自私,誤解也可能發生在過度用力愛動物的飼主們,書中描述的其中一位飼主,在發現呼喊貓咪得不到回應後,就斷定貓咪肯定是因為存在疾病、身體不快,忽略了貓咪的行為改變也可能來自生存環境突然改變、或者無形增加的心理壓力,如果從問題的源頭就產生誤解,怎麼能真正幫助動物、給牠們需要的愛呢?

不該對動物有錯誤的期待

《帶牠回家的路上》書中讓我最有印象的故事之一是關於「忠誠」,徐醫師曾遇到狗狗飼主,因為狗狗無法做到 100% 服從,而來找獸醫師諮詢。

從狗狗就是該忠心不二的刻板印象、加上亞洲人重視下對上聽話服從的倫理觀念,或許有很多人跟故事中的飼主一樣,覺得不夠聽話的狗狗就是有問題。在看這段故事的時候,我彷彿可以聽到作者的嘆息聲:

哪有狗狗生來就知道什麼叫倫理的?

許多人與伴侶動物相處,會對動物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例如,希望寵物能夠永遠陪伴在他們身邊,或是能夠聽懂他們的話—你一定在公園看過某些飼主對著狗狗「講道理」。然而,這些期待往往都會落空。

動物的智力有限,不可能像人類一樣理解複雜的指令。動物們也不可能永遠圍繞著人類轉,牠們遵循自己的生活和需求行動。作者在關於忠誠的這則故事中,點出了飼主無意間對動物「情緒勒索」的謬誤,在家庭中,「身為兒女當然應該無條件聽爸媽的話」本就是連人類也感到巨大壓力的勒索,更何況是「狗狗不用寵、不用教,本來就該忠心耿耿」這種對動物的期待,是不是聽起來加倍荒謬了呢?

空有期待是無意義的,我們需要付出。如果想要伴侶動物對自己好,需要先了解牠們的習性與需求,不論是提供環境或食物,用適當的利誘引導牠們更和諧地與我們一起生活,生命之間的互動本來就該是彼此都實踐著付出與回報,與人互動是如此,與伴侶動物的互動也該是以互惠為基礎。

結語:謙虛地理解伴侶動物

我認為,「伴侶動物」一詞是這本書的核心。徐醫師在書中強調,如果與伴侶動物的關係出現齟齬或衝突,比起一味用人類的主觀思考想解決問題,「理解」問題是更重要的第一步,這需要我們花時間耐心地觀察和學習,並以謙虛的態度去面對動物們。

《帶牠回家的路上》是一本非常易讀又實用的寵物行為學書籍,這本書當然不會讓我們看完立刻成為動物行為專家,但確實會帶領我們前往理解伴侶動物的路上。

如果你正在或考慮飼養寵物,這本書將幫助你學習尋找寵物行為的根源;如果你跟我一樣,即使沒有親自飼養、也單純地喜歡著動物,同樣非常推薦你閱讀此書,這本書讓我對寵物(伴侶動物)行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人寵關係有了新的思考,相信你讀完後會跟我一樣收穫滿滿。

r-cookbook
《帶牠回家的路上:行為獸醫師想告訴你的十一則故事》(博客來連結)


如果這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好豪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 或是 Threads 帳號,我會持續把我看的新書、學到的新知與你分享;也歡迎點選下方按鈕,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愛貓愛狗的朋友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