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我有興趣的領域,會拼命蒐集知識的人,如何整合並應用自己辛苦蒐集來的知識對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也因此我不斷鑽研筆記方法、精進自己的知識管理能力。而到了 ChatGPT 人工智慧迅速竄紅的 2023 年,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熱愛寫筆記的人,會不會忍不住懷疑自己:有事問 ChatGPT 就好、我還需要寫筆記嗎?
對於時間管理與專案規劃,Esor 的《防彈筆記法》幫助我高效邁向人生目標;而對於知識管理與創意發想,《卡片盒筆記》是我近年一直實踐並認為有顯著效益的方法,我更相信《卡片盒筆記》方法具有 ChatGPT 無法取代的優勢。這篇筆記將簡短分享《卡片盒筆記》是什麼,並把重點放在卡片盒解決了什麼其他筆記方法無法處理的痛點,以及為什麼我認為它是強大人工智慧也無法取代的好筆記方法。
目錄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 的德語原文名稱是 Zettelkasten,是由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開發的一種筆記方法,在電腦還不發達的時代,他光靠紙筆就達成了一生發表超過 70 本書、400 篇以上論文等超高產出的成就,就是仰賴他發明的《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的基本概念是:將筆記以卡片的形式儲存,每張卡片代表一個想法或概念。卡片可以自由地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知識網路。卡片盒筆記法確實是這樣一句話就能講完、這麼簡單易行,閱讀的時候,拿著筆寫下筆記、然後在筆記之間創造連結,想法就會自動產生。
卡片盒的基本概念三言兩語就介紹完了,看起來沒什麼新鮮的,為什麼大家還會推崇它的威力呢?因為卡片盒筆記法真正的神奇之處不在於寫筆記的格式、而是在於系統。
卡片盒在乎的系統並不只是寫筆記,而是 寫作 + 學習 + 思考 的一整套開放性流程,卡片盒筆記是個好工具,但好工具也要有好的使用方法才能發揮效用,對卡片盒而言,寫筆記及閱讀筆記的過程要時常想著如何寫作產出新作品、如何連結所學知識、以及如何產生創意想法,這般有意識地寫與讀筆記,才是好的筆記使用方法。因此,卡片盒以及筆記本身可以簡單,但必須搭配好的寫筆記系統,才會真正獲得卡片盒筆記方法的效益。
這篇筆記只會如此簡單地介紹《卡片盒筆記》、不會探討此方法的細節,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 原作 或 線上課程。以下篇幅,筆者將更專注於分享採用此方法的動機,接下來我們先繼續探討寫筆記需要解決的痛點。
花時間寫筆記,還不如問 ChatGPT?
2023 這一年,我在公司負責主辦一個小型的讀書會,和同事們交流程式設計與數據分析知識。有一次,我整理了兩頁的簡報和大家分享如何用 Python 程式轉換 資料的型態,分享的尾聲,其中一位同事好奇地提問:「這些方法很實用!不知道同個問題要是問 ChatGPT,它有沒有辦法解決?」。
當下,好奇的我們直接打開 ChatGPT 試著問它這個轉換資料問題,它給我們的答案 … 幾乎涵蓋了當天分享的八成內容!還會貼心地附上範例程式碼、可以馬上應用。
這天的經歷讓我開始反省,如果我們的目的只是蒐集並儲存知識,或者只是簡單地問與答,那在 ChatGPT 如此強大的現代,讀書會、以及寫筆記,還有必要嗎?
我讀完《卡片盒筆記》後,認為有兩大情況,會讓你寫的筆記完全不如 ChatGPT,也因此寫筆記會變成浪費時間。
第一,單純地存檔。如果只把卡片盒當作知識檔案庫,就像上面的案例一樣,只想把實用資訊存進去、需要的時候拿出來,這樣的卡片盒並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效益,只是要存檔知識根本不需要卡片盒。《卡片盒筆記》強調的是要改變工作流程,這個流程的核心是思考如何產出、是「看著筆記、產生連結」,把寫筆記轉換成一個學習與產出的系統,卡片盒才有用。
此書作者對「存檔筆記」十分精闢地評論:如果我們只是想把筆記當成知識庫的話,那麼 Google 搜尋引擎還有 ChatGPT 都已經是完美知識庫了,但也不見得每個人都因為能運用這些完美知識庫而高效學習。由此可見,重點不在於工具,而是把工具融入到組織與工作流程;重點不是把知識存檔成筆記,而是把寫筆記變成產出結果的系統。
一般筆記對於學習與產出成效不彰常見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連結與組織,換言之,單純的存檔筆記沒辦法幫你發現知識之間的關聯性。當你腦中浮現出一個疑問,這個疑問本身已經解決了 70% 問題,因為,你只要花剩下 30% 的力氣,對 ChatGPT 提出這個疑問,人工智慧很快就會給你很好的解答。也就是說,當你能明確問出問題,幾乎可以說你已經知道答案,你只少了「詢問 ChatGPT」這個簡單步驟而已;問題在於那些我們問不出來的疑問: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延伸閱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達克效應」)
《卡片盒筆記》用 正面特點效應(feature-positive effect)說明寫筆記缺乏連結會造成的問題。在沒有外部協助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喜歡固守習慣與常規,大腦傾向於反覆思考已知的、而且是記憶最清晰的部分,甚至我們會過度誇大它的重要性。這樣的思考偏誤會使我們忽略了自己「不知道」的領域還存在知識的寶藏而毫無自覺!卡片盒筆記則能拯救這個偏誤,卡片盒重視筆記與筆記之間的連結與組織,透過這些連結,筆記就能持續提醒我們那些幾乎被遺忘的資訊,喚醒對我們生產力有莫大幫助的重要知識。
ChatGPT 也無法取代卡片盒筆記
如果只是普通的筆記法,死板地存檔以及缺乏資訊連結,不如不寫筆記、凡事問 ChatGPT 就好,省下打字或寫字的時間,人工智慧給你的答案還可能更精準且新穎。
相對地,若能正確採用《卡片盒筆記》的系統,將能為你的工作與學習產生 ChatGPT 也無法取代的好處,這些優勢包括:知識網路、激發創意、以及高效產出。
知識網路
《卡片盒筆記》使用連結將筆記卡片們連接在一起,以形成一個知識網路,知識網路將有效率地形塑長期記憶,並且把資訊片段轉化成真正的智慧。
就如上個小節所述,卡片盒筆記不希望你只用筆記把知識存檔、更不希望你把知識死記在腦海裡,《卡片盒筆記》的指導方針是在寫筆記的過程思考如何把想法與知識連結起來,「思考如何連結」的動作本身就是在咀嚼知識。或許有人會覺得,這麼做很消耗腦力、很花時間,但為了省時而略過筆記連結是非常短視近利的!大腦非常容易忘記單獨出現、並且跟其他腦海中已知資訊無關的訊息,要是沒有透過思考連結來咀嚼知識,我們將會更容易遺忘這項知識,還可能會忽略自己其實不理解這項知識。因此,《卡片盒筆記》期望我們將筆記內容連結到知識網路,促進真正長期的學習與記憶。
此外,筆記本身不是「智慧」,智慧是能夠詮釋資訊與系統(或脈絡)之間的關係、並且能夠應用知識在人生的種種問題之中。知名投資者,同時也是億萬富翁的 查理.蒙格 ,是如此描述智慧的:
「如果事實資料沒有緊密結合學理,你將無法使用它們。」
「你必須在頭腦裡先有思考模型,然後把自己的經驗,不論是間接的還是直接的,放進這個思考模型裡。」
筆者好豪認為查理.蒙格口中的「思考模型」有些抽象,而《卡片盒筆記》則對建構思考模型提出務實、可實踐的做法:
- 用自己的語言寫下筆記 -> 充分咀嚼知識
- 將搜集的筆記與你的研究、思考、或者有興趣的主題產生連結 -> 與現有的知識網路結合
- 「看著」筆記與筆記的連結 -> 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見解、產生真正的智慧
(延伸閱讀:能用「自己的語言」闡述知識,才能有效率學習)
自己需要什麼知識、新資訊又對自己的現有知識有什麼幫助,這些問題都只有我們自己知道,(現在的)ChatGPT 再厲害也無法幫你「內化」知識,而《卡片盒筆記》指導你不斷連結筆記,不只記得牢、更把知識化為智慧。
激發創意
「創意只是把事物連接起來而已」
史蒂夫.賈伯斯
創意、好點子、頓悟、或直覺,這些其實都不是偶然,而是經驗的累積、都需要時間才能達成。很多你以為是自己「靈光一閃」的想法,事實上也經過了一段漫長時光的準備過程。基於這點,透過《卡片盒筆記》,創意不再需要被動地等待靈光乍現,而可以積極主動地準備、持續激發創意。
《卡片盒筆記》最重視的筆記連結是這個方法能產生創意的基石。相對於由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先有主題、再開始找資料),卡片盒的發展是由下而上,不會先有主題來將筆記分類,而是直接開始寫筆記、讓筆記互相連結,逐漸自然形成分群。你可能手上存在兩張筆記卡片 A 與 B,乍看之下沒有連結、沒什麼關聯,某次你新增了筆記 C 之後,創造 C 與 A 的連結、也創造 C 與 B 連結,現在 A – C – B 三張卡片都連結了起來,你因此驚訝地發現,原來 A 與 B 是可以透過 C 概念有關連的,創意就這麼產生了!
筆者好豪喜歡書中引用心理學家 Jerome Bruner 的說法:若我們無法超越既定的脈絡思考,只著眼於眼前的訊息,那麼是完全不可能進行科學性思考的。在我們為筆記寫下連結的當下,我們只感受的到當下已知且有限的脈絡;然而,只要依照《卡片盒筆記》的建議,檢視、探索、並思考筆記連結,你差點忘記的資訊、還有你尚未發掘的創意點子,將會跟著連結跳出來、呈現在眼前,幫助我們跳脫框架思考。
透過卡片盒筆記做到超越眼前既定框架思考,這種創意發想 ChatGPT 可就做不到了吧?
在此提醒,要做到以上的創意激發,《卡片盒筆記》提到關鍵在於確保自己日後還能找出這張筆記,例如要建立連結連到這張筆記。要是沒有連結連到這張筆記、你又不幸忘了它,那它就無法在你探索筆記的時候被找到、無法成為你的創意點子了。
高效產出
如果筆記只是用來「紀錄」跟「存檔」,前面已經提過:只是存檔的筆記,不只是容易被 ChatGPT 超越,比起自己親手寫筆記,你需要提取知識的時候直接問人工智慧,反而還會獲得更即時、更完整的答案。
而「產出」才是 ChatGPT 無法取代你的地方。產出的形式有許多種,與寫筆記直接相關的產出,就是寫作並發表。而只要善用《卡片盒筆記》的方法,讓寫筆記與工作流程結合,寫筆記本身就是在解決問題並產出可發表的作品,人工智慧是寫不出「可發表」(或者說值得發表)的筆記的。
撰寫「可發表」的筆記不只是創造自己的價值、也是在淬煉自己的知識力。就如《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所言,寫作的過程正式在提煉思考能力,因此,動筆寫作才能擺脫膚淺、深化知識;《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一書也提過,成長取決於輸出量的多寡,紮實地透過寫作來輸出,才表示大腦學會了新資訊,成為知識成長的養分。《卡片盒筆記》除了寫下筆記,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要你看著筆記產生想法。要想什麼?要想該寫作、並輸出什麼樣的內容。以「產出導向」思考筆記,你會看著自己現有什麼資訊、同時察覺缺乏什麼資訊,看著筆記,就是在發展出問題、研究計畫、然後邁向你的寫作成果。這就是卡片盒筆記能做到高效產出的秘密。
若是讀到這裡的你,在心中發問:我了解寫作產出的重要性,但我不知道該寫什麼、不知道該發表什麼,怎麼辦?
會有「不知道該寫什麼」的迷惘,也表示我們還沒有把卡片盒筆記真正融入我們的工作系統,意思是我們只著眼於卡片盒這個工具,但還沒有把學習與產出的工作流程與這個工具完整結合。
在一個正確運用卡片盒的系統,我們每天寫筆記,就是在反覆詢問並回答「該寫什麼」的問題。《卡片盒筆記》強調寫作不該是線性的、不該是先想寫作題目再搜集資料這種死板的順序,而是一邊寫筆記、一邊思考、也一邊發展題目的非線性循環。「在開始寫作前先想好主題」只是看起來很有用、但其實很難實踐的一句話,因為寫作主題會很難從零開始憑空出現!在《卡片盒筆記》的概念中,寫作的主題來自現有的筆記資料,而不是根據「還不知道在哪裡的想法」,你甚至可以想:你所有的筆記標題經過排列組合,就會是你即將產出文章的寫作大綱。在寫下一篇新的筆記時,普通的筆記者只想著死板地存下資料,而高效的卡片盒筆記則想著未來怎麼使用筆記、想著筆記能不能幫助自己達成產出的目標。要寫出「對自己有用」的筆記只有自己做得到,ChatGPT 無法做到。
結語
這篇閱讀卡片盒筆記的心得只有一個目的:要回答「有事問 ChatGPT 就好、我還需要寫筆記嗎?」。如果你打算用筆記來儲存知識、有需要的時候回來翻找,那就別存了!需要知識的時候問 ChatGPT 更快更準;如果你想善用筆記來建立知識網路、激發創意想法、或是高效率寫作產出,那麼,非常值得把卡片盒筆記融入你的工作流程。
希望這篇閱讀心得有讓你深刻理解卡片盒筆記的威力,如果你想精讀卡片盒筆記的方法論,建議你閱讀原作書籍《卡片盒筆記》,或者到 HaHow 修習知名時間管理講師—張永錫老師的《卡片筆記術:高效內容產出的秘密》線上課程。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追蹤好豪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我會繼續分享讀書筆記與學習技巧;也可以點選下方按鈕,分享給追求精實學習與高效生活的朋友們。